“美麗的西雙版納,留不住我的爸爸,上海那么大,卻沒有我的家,爸爸一個家,媽媽一個家,剩下我自己,好像是多余的.....”

兒時《孽債》電視劇一播出,感動了無數人,二三十年過去,這首旋律依舊可以隨口吟唱。只有下過鄉,體會過知青生活的人,才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。

網友也給我留言,說當年下鄉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,終身難忘。日子一晃而過,青春歲月留在了下鄉的地方,再回憶其中的悲歡離合,只能空留無限感慨。

滿懷激情,扎根農村,這一批批青年如今都進入耄耋之年,也有一些年輕的也面臨退休了,有人說,當年有了返城的政策,生活都應該無憂無慮了吧。

上海知青協會做過考察,不管退休與否,月收入1萬以上的占知青總數5%,月收入10000以下4000以上的占15%,月收入4000元以下占10%,月收入3000元以下占60%,貧苦線以下占10%。

看完這組數據,我們會發現,絕大多數的知青生活都不像想象中那么富足,經歷了那么多,付出了那么多,貢獻了那么多,退休后養老金能不能多漲呢?

其實,知青上山下鄉的時長是認定工齡的,也就是說相當于你下鄉工作。有了這份工齡,養老金在退休核算時就能多領,在上漲時每年都能多漲,到底咋回事呢?

01、一份文件認可了知青的貢獻

1985年,勞動人事部《關于解決原下鄉知識青年插隊期間工齡計算問題的通知》【勞人培(1985)23號】文件,令無數知青熱血沸騰。

在80年代的一份文件下發之后,老知青們熱淚盈眶。當年響應號召去農村,去邊疆,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,主動、積極、熱情地去農村鍛煉,終于得到了書面的認可。

根據這份文件,知青們下鄉時務農的年限就可以認定為工齡,就比如說當年下鄉4年,實際工作是36年,那么,退休時計算工齡就按照40年來認定。

工齡認定后,養老金是怎么多領,漲的呢?為何有人說自己沒感受到呢?下面我們用數據進行詳細的解讀,希望你看完之后點贊、收藏、轉發。

02、養老金多領源于基礎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

從計算公式可以看出,基礎養老金與工齡有關系,就拿上述例子來說,因為有了4年下鄉的工齡,基礎養老金就可以多領:

大連社平工資是8234元,假如此人返城后進了國企,平均繳費基數是1.1,那么基礎養老金分別為:

36年工齡:基礎養老金=8234*(1+1.1)/2*36*0.01=3112元。

40年工齡:基礎養老金==8234*(1+1.1)/2*40*0.01=3458元。

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,知青的4年工齡認定后,基礎養老金足足漲了346元,讓養老金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,那么,怎么影響過渡養老金呢?

因為知青下鄉的這四年并沒有任何繳費,卻認定了工齡,所以,這段時間視同繳費,退休時可多領一筆過渡性養老金,也代表著對他們的貢獻。

假如上述提到的例子是大連人,那么,大連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如下:

過渡性養老金=(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+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)/2*(建立個人賬戶前年限+特殊工種折算年限)*1.4%

4年工齡:過渡性養老金=8234*(1+1.1)/2*4*0.014=484元。

通過上述計算,我們是不是發現,認定工齡的意義有多大,直接讓養老金多領了346+484=830元,這可謂是對這部分做出貢獻的老知青們最大的肯定了,也讓他們晚年生活有質有量。

03、養老金每年都可以多漲,2022年也不例外

說到工齡的作用,除了養老金多領之外,還有每年養老金的上漲,也是能夠多漲的。雖然說定額調整和傾斜調整與工齡沒關系,但是掛鉤調整與工齡密切相關。

一方面是直接與工齡掛鉤,就拿遼寧省來說,每年工齡漲1元,超過15年的部分可以多漲1元,上述例子的知青因為多了4年工齡,多漲8元,具體計算如下:

  • 36年工齡:上漲36+36-15=57元。

  • 40年工齡:上漲40+40-15=65元

另一方面是與養老金水平掛鉤,就拿遼寧省來說,去年是上漲0.6%。按照上面的測算,因為多了4年工齡,養老金多了830元,如今再漲0.6%,工齡越長肯定就漲得越多了。

綜上所述,知青朋友的工齡認定以后,退休時養老金就已經多領了,在以后的日子里,每年養老金都會多漲,這都是對這批人貢獻的認可,你感受到了嗎?歡迎留言討論。

免責聲明:本網資源來自網絡,不代表安養網的觀點和立場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

本文地址:2022年,知青養老金多領830元,認定工齡后,每個人均可多領多漲